導航
助孕
不孕
用藥
備孕
同院
同城
海外
懷孕

傳染病

乙肝梅毒可通過治療,控制病情後可以做試管嬰兒;若是艾滋病,則不能做試管嬰兒的,多數公立醫院並沒有HIV試管嬰兒相關的資質。當男性HIV病載量為0時可以自然懷孕,當男性在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時,發現HIV病毒載量為0,不影響結婚生子。

895瀏覽
2023-11-02 09:44:38

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病原體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為寄生蟲,寄生蟲引起者又稱寄生蟲病。有些傳染病,防疫部門必須及時掌握其發病情況,及時採取對策,因此發現後應按規定時間及時向當地防疫部門報告,稱為法定傳染病。中國目前的法定傳染病有甲、乙、丙3類,共39種。

傳染病是能相互傳播的疾病

傳染病特點

傳染病的特點是有病原體,傳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後常有免疫性。有些傳染病還有季節性或地方性。傳染病的分類尚未統一,可以按病原體分類,也可以按傳播途徑分類。傳染病的預防應採取以切斷主要傳播環節為主導的綜合措施。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必須具備3個環節,即傳染源(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播途徑(病原體傳染他人的途徑)及易感人群(對該種傳染病無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斷其中的一個環節,即可防止該種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各種傳染病的薄弱環節各不相同。在預防中應充分利用。除主導環節外對其他環節也應採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各種傳染病。

傳染病特徵 

傳染病是一種可以從一個人或其他物種,經過各種途徑傳染給另一個人或物種的感染病。通常這種疾病可藉由直接接觸已感染之個體、感染者之體液及排洩物、感染者所汙染到的物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水源傳播、食物傳播、接觸傳播、土壤傳播、垂直傳播等。 

病原體

每種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引起,病原體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蟲。包括病毒、立克茨體、細菌、螺旋體、原蟲等(不包括真菌)。

傳染性

傳染性是傳染病與其他類別疾病的主要區別,傳染病意味著病原體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傳染給他人。傳染病病人有傳染性的時期稱為傳染期。病原體從宿主排出體外,通過一定方式,到達新的易感染者體內,呈現出一定傳染性,其傳染強度與病原體種類、數量、毒力、易感人群的免疫狀態等有關。

每種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引起

流行病學特徵

  1. 1. 流行性按傳染病流行病過程的強度和廣度分為。散發:是指傳染病在人群中散在發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單位,在某一時期內,某種傳染病的發病率,超過了歷年同期的發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種傳染病在一個短時期內迅速傳播、蔓延,超過了一般的流行強度;暴發:指某一區域性地區或單位,在短期內突然出現眾多的同一種疾病的病人;
  2. 2. 地方性是指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其中間宿主,受地理條件,氣溫條件變化的影響,常侷限於一定的地理範圍內發生。如蟲媒傳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 3. 季節性指傳染病的發病率,在年度內有季節性升高。此與溫度、溼度的改變有關。

感染後免疫

傳染病痊癒後,人體對同一種傳染病病原體產生不感受性,稱為免疫。不同的傳染病、病後免狀態有所不同,有的傳染病患病一次後可終身免疫,有的還可感染。可分為下幾種感染現象。

  1. 1. 再感染:同一傳染病在完全痊癒後,經過一定時間後,被同一種病原體感染;
  2. 2. 重複感染:某種疾病在發病中,被同一種病原體再度侵襲而受染。血吸病、絲蟲病、瘧疾最為常見;
  3. 3. 復發:發病過程已轉入恢復期或接近痊癒,而該病原體再度出現並繁殖,而原症狀再度出現。傷寒最為常見;
  4. 4. 再燃:臨床症狀已緩解,但體溫尚未正常而又覆上升、症狀略見加重者。見於傷寒。

人體對同一種病原體產生不感受性稱為免疫

傳染病感染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體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病原體入侵機體,突破防禦功能,生長、繁殖,引起病理生理變化。感染有以下幾種型別。

  1. 1. 首發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體初次被某種病原體感染。有些傳染病很少出現再次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2. 2. 重複感染(re-infection)人體在被某一病原體感染的基礎上再次被同一種病原體感染的感染。常於血吸蟲和鉤蟲病等;
  3. 3.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體同時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較少見;
  4. 4. 重疊感染(super infection)人體在被一種病原體感染的基礎上再被另外的病原體感染。臨床多見,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5. 5. 繼發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疊感染中,發生於原發感染後的其他病原體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繼發細菌,真菌感染。

感染過程中病原體的作用

  1. 1. 侵襲力(invasiveness);
  2. 2. 毒力(virulence);
  3. 3. 數量(quantity);
  4. 4. 變異性(variability)。

感染過程中病原體可能會變異

傳染病傳播

病原體從已感染者排出,經過一定的傳播途徑,傳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傳染的全部過程。傳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發生和傳播,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源

在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並可將病原體排出的人和動物,即患傳染病或攜帶病原體的人和動物。患傳染病的病人是重要的傳染源,其體內有大量的病原體。病程的各個時期,病人的傳染源作用不同,這主要與病種、排出病原體的數量和病人與周圍人群接觸的程度及頻率有關。如多數傳染病病人在有臨床症狀時能排出大量病原體,威脅周圍人群,是重要的傳染源。

但有些病人如百日咳患者,在卡他期排出病原體較多,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而在痙咳期排出病原體的數量明顯減少,傳染性也逐漸減退。又如,乙型肝炎病人在潛伏期末才具有傳染性。一般說來,病人在恢復期不再是傳染源,但某些傳染病(傷寒、白喉)的恢復期病人仍可在一定時間內排出病原體,繼續起傳染源的作用。

病原攜帶者指已無任何臨床症狀,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攜帶者有病後攜帶者和所謂健康攜帶者兩種。前者指臨床症狀消失、機體功能恢復,但繼續排出病原體的個體。這種攜帶狀態一般持續時間較短,少數個體攜帶時間較長,個別的可延續多年,如慢性傷寒帶菌者。所謂健康攜帶者無疾病既往史,但用檢驗方法可查明其排出物帶病原體。這種人攜帶病原體的時間一般是短暫的。

患病動物也是人類傳染病的傳染源。人被患病動物(如狂犬病、鼠咬熱病獸)咬傷或接觸病動物的排洩物、分泌物而被感染。

人和動物可患同一種病,但病理改變、臨床表現和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相同。如患狂犬病的狗可出現攻擊人和其他動物的行為,成為該病的傳染源之一,而人患此病後臨床表現為恐水症,不再成為該病的傳染源。

疾病的傳染源很多

傳播途徑

指病原體自傳染源排出後,在傳染給另一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環境中所行經的途徑。一種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個的。傳播途徑可分為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類。

由於生物性的致病原於人體外可存活的時間不一,存在人體內的位置、活動方式都有不同,都影響了一個感染症如何傳染的過程。為了生存和繁衍,這類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須具備可傳染的性質,每一種傳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傳播方式,例如透過呼吸的路徑,某些細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層的型態變化,刺激神經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噴嚏等症狀,藉此重回空氣等待下一個宿主將其入。

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則是引起消化系統異常,像是腹瀉或嘔吐,並隨著排出物散佈在各處。透過這些方式,複製的病原隨患者的活動範圍可大量散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病原體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進入疫區,部隊的新兵入伍,易引起傳染病流行。病後獲得免疫、人群隱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傳染病流行或終止其流行。

傳染方式

  1. 1. 空氣傳染、飛沫傳染、糞口傳染、接觸傳染、性傳染、母嬰傳染、血液傳染等;
  2. 2. 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結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空氣傳播);
  3. 3. 消化道傳染病:蛔蟲病,細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水,飲食傳播);
  4. 4. 血液傳染病:乙型肝炎,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絲蟲病等 (生物媒介等傳播);
  5. 5. 體表傳染病:血吸蟲病,沙眼,狂犬病,破傷風等(接觸傳播);
  6. 6. 性傳染病:淋病、梅毒、艾滋病等。

傳染病可以通過空氣傳染

法定傳染病

《傳染病防治法》根據傳染病的危害程度和應採取的監督、監測、管理措施,參照國際上統一分類標準,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將全國發病率較高、流行面較大、危害嚴重的39種急性和慢性傳染病列為法定管理的傳染病,並根據其傳播方式、速度及其對人類危害程度的不同,分為甲、乙、丙三類,實行分類管理。

甲類傳染病

甲類傳染病也稱為強制管理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對此類傳染病發生後報告疫情的時限,對病人、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均強制執行。

乙類傳染病

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甲型H1N1流感(原稱人感染豬流感)。對此類傳染病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防治方案進行預防和控制。其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這四種傳染病雖被納入乙類,但可直接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丙類傳染病

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2008年5月2日,衛生部已將手足口病列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對此類傳染病要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監測管理方法進行管理。

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

《傳染病防治法》還規定,國務院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況,分別依許可權決定傳染病病種的增加或者減少。

傳染病致病狀況

世界衛生組織蒐集全球死亡資料,前三名致死單一疾病分別是艾滋病、結核和瘧疾,儘管幾乎所有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案例皆逐步減少,但死於艾滋病者卻以四倍增長,而百日咳、小兒麻痺、白喉、麻疹和破傷風等兒童疾病的死亡數更是以數倍增長,此外兒童也在腹瀉、下呼吸道感染中佔很大的百分比。

相關疾病

鼠疫 霍亂 艾滋病 SARS 病毒性肝炎
 乙肝 小兒麻痺症 手足口病 百日咳 禽流感
交流群

四代試管

卵巢早衰交流群

三代試管

優生優育攻略群

高齡生子

絕經助孕攻略群

無精/死精

顯微取精交流群

冷凍卵子

生育力儲存經驗群

出國生子

海外試管交流群